海绵城市:让人与城和谐共生
2019-05-21 17:08:18
一到雨季,来城市“看海”成为一种流行的戏谑。在人们无奈的调侃中,透露出对城市规划建设存在问题的不满和心结。
此结何解?
1月18日,全国政协举办委员沙龙,委员和专家未雨绸缪,聚焦“城市规划与海绵城市建设”,探讨“城市看海”的原因,寻求人与城市和谐发展的路径。
理念转变是关键
暴雨常常有,近年问题特别多。不少委员和专家都认为根子在天,问题在人。
城市规划不科学首当其冲。“许多城市制订城市规划时偏重对大江大河洪涝灾害的预防,忽视了对强降雨引起城市内涝的预防,对防治城市内涝灾害所定的标准很低,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。”全国政协委员、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副院长刘勇告诉记者。
以北京市为例,原来在规划遇到雨水时,都是以快速向外排为主。北京所有的河道在规划设计时都是一个模式,都是三面光,都砌上沟而且跟地下水不连通,所以,它本来可以储存30亿立方米的水,这样一设计就变成3亿立方米了。
“规划理念必须要适应城市发展的变化。”刘勇认为,城市规划要把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结合起来。实际上,排水系统一定不是一个单独的工程排水,是要靠自然、靠生态去排水,才能更加环保地来解决这个问题。
这也正是海绵城市所具有的新理念。
“海绵城市”是一个形象的说法,即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,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“弹性”,下雨时吸水、蓄水、渗水、净水,需要时将蓄存的水“释放”并加以利用。
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:“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,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,建设自然存积、自然渗透、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。”
自然,是“海绵城市”有别于其他规划发展理念最关键的地方。
“海绵城市是从工业文明局限性中间超脱出来,采取的措施是模仿自然界,模仿生态界那种自组织、微循环的模式。”国务院参事、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仇保兴急切呼吁,城市规划设计思路必须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。
仇保兴认为,工业文明的规划理念是,所有的基础设施越大越好,越集中越好。每逢大雨,主要依靠管渠、泵站等“灰色”设施来排水,以“快速排除”和“末端集中”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,往往造成逢雨必涝,旱涝急转。生态文明的规划理念则是分布式,到处都能渗水,以“慢排缓释”和“源头分散”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,既避免了洪涝,又有效的收集了雨水,让城市与自然更和谐。
在委员和专家看来,海绵城市建设遵循了生态优先等原则,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,以建筑与小区、城市道路、绿地与广场、湖泊水系等建设为载体,通过渗、滞、蓄、净、用、排等多种生态化技术。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,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、渗透和净化,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。
建设“海绵城市”并不是推倒重来,取代传统的排水系统,而是对传统排水系统的一种“减负”和补充,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本身的作用。
2015年 4月,财政部、住建部、水利部联合发文,开始在厦门、济南、武汉等30个城市试点“海绵城市”,试点区域总面积达到919.7平方公里。截至2016年第三季度,已经有117.95平方公里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,消除了107个内涝点,另有101个得到缓解。
“内涝不是像一些人说的那样解决不了,而是创新不到位或者建设工程不到位造成的,关键是还没真正做到转变理念:道法自然,因地制宜。”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一线人员,全国政协委员、仁创科技集团董事长秦升益说,工业文明的建设理念跨越到生态文明理念,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的一环,也是最难的,但再难也要改,不然我们势必依旧还是继续来城市“看海”。
既要“面子”,也要“里子”
“‘面子’是城市的风貌,而‘里子’则是城市的良心。只有筑牢‘里子’,才能撑起‘面子’,这是城市建设的百年大计。”李克强总理的告诫令人深思。
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和地下隐蔽工程的安全是整个城市的“里子”。在委员和专家看来,补齐“里子”的短板,让看不见的“地下管廊”重新构筑城市的“良心”,不仅是破解内涝顽疾的必由之路,更是事关民生的百年大计。
“当前地面建筑非常光鲜,赶英超美,但地下不仅传统管网缺少,海绵设施也缺少,阴阳失调。”仇保兴希望,应该坚持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,让地上地下协调发展,跟大自然母亲沟通起来,使所有的地表都能渗水。
海绵城市的建设,意味着城市规划从“面子”到“里子”的延伸和深化。
2016年,住建部发布《关于提高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通知》,明确提出“将城市排水防涝与城市地下综合管廊、海绵城市建设协同推进。”这势必对地下工程的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。渗下去的水对地下建筑会产生怎样的影响?
“地下管廊属于隐蔽工程,平时大家看不见,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,实际上地下工程的安全则更应该引起重视。”北京龙阳伟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王辰悦表示,地下空间是否安全、牢固关系着城市安全。
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是统筹集中铺设给水、雨水、污水、再生水、天然气、热力、电信、通信等工程管线的地下空间,所有的管线通信燃气等都放在里面,是百年大计,它的安全自然非常重要。海绵城市中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智慧地进行排水和雨水收集。海绵城市需要渗水但不是所有的地方都能渗水,综合管廊里则一定不能渗水,这对地下管网的防水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。
北京城建科技促进会常务副理事长王建明认为,综合管廊是“百年建筑”的一个概念。但是目前的有些标准只是把它作为普通的地下构筑物进行设计,例如防水标准,综合管廊相关标准防水设防是二级防水,但是二级防水很难满足“百年建筑”的要求。
“该渗的地方要渗,不该渗的地方一定不能渗。”仇保兴说,地下管廊就一定不能渗,污水管网渗到自来水管网去了,就会出大问题。
这是与会的许多委员、专家共同的观点。
“要在渗水的同时搞好防水工作,把水渗漏到合适的地方,渗漏到地下去,就可以把这个水储存下来,管廊则不能让它渗水进去,而且要搞好防水。”中国建筑协会质量分会会长杨嗣信说,现在全国57%的工程存在地下渗水的现象,如果防渗漏的问题解决不好,就会产生巨大的安全隐患,反之,如果搞好防护把渗漏的水都集中起来,则会起到双赢的效果,既节约了水,又保护了地下工程,有利于缓解排水防涝的问题。
而要做好“里子”,离不开人和技术,这两个关键因素。观念和责任心在人的因素中起主导作用。王辰悦认为,“要建设坚固、安全和耐久的地下综合管廊,既要注重综合管廊建设的系统性,又要使建设的关联方树立起工匠精神和社会责任。”
1958年在天安门广场下建造的第一条综合管廊,运行了将近60年的时间,现在还很良好。故宫历百年而如今无积水之患,则生动鲜活地说明了这个问题。
“好的思路加上好的规划、好的设计、好的施工,还得有好的技术和好的材料。”中国建筑业协会材料分会会长刘洪祥表示,城市规划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,在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,从工业文明理念向生态文明理念转化的同时,也要吸收国外一些先进的技术,只有所有这些“好”都在一起了,才会形成好的结果。
城市,让生活更美好。在中国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,这一美好的夙愿来自于今天每一步对现代田园城市建设的生动实践,也来自于对创新城市发展方式的积极探索。